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梁晓声:普通人要怎么度过自己平凡的一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刻talks Author 有思想的talk君


作者 | talk君


这是一刻talks对话当代著名作家、“知青文学”代表人物梁晓声。他一直关注社会变迁与青年的成长,他总会思考社会对人的要求、时代对人的改变、困难对人的考验等等,这一次对话,他将与大家探讨:普通人要怎么度过自己平凡的一生?


一刻讲者

梁晓声

当代著名作家;

“知青文学”代表人物


“我们的文化中产生一种对于金钱财富、地位的一种过分的泡沫般的,巨大泡沫般的追捧”

#视频有删减,建议下载“一刻talks”app观看完整版

    

她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

    

我90年代中期的时候,写过一篇很长的社会时评性的文章,叫做《扫描中国女性》,我来看中国女性在这几个十年中所发生的变化。我有一段话,这段话就是:“如果真有上苍存在的话,他们好像经常论批次地向人世间潜下一些责任种子。”就是说这个家庭太困难了,就派了一位这样的责任天使到这个家庭来了,等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她真的肩起了对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的任务。


一个女孩子给我来信,要我写一写她的小姨。因为这个女孩看了我这篇文章,她就告诉我;我小姨就是。其中有一段话就写道,她小姨是家族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所谓最高,也就是大专,然后也是最早离开偏远的农村,到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打工的人。家族中的其他孩子们,一旦到了18岁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都来到了深圳,来找小姨。还有同村的孩子们。

    

所以经常是占了小姨的床,沙发也睡了,地板也睡了,在小小的租的这个房间里,最多的时候会有六七个仅比小姨小几岁的孩子。小姨早晨去上班的时候,要在孩子们的身躯之间来找自己的鞋子和衣服。


因为这个印象很深,我始终就觉得在我笔下,这样的一个小姨的形象,应该摆放在我的哪一部作品中,在《人世间》中,我没有余地把她摆放进去。这实际上是我的一个遗憾,所以这个初心一直在纠缠着我,完成了《人世间》之后,我觉得我要为这样的小姨单独立一个传,她不只是一个个体,她代表着那个年代许多这样肩负起家庭的,家族的,扶贫责任的一些孩子们的身影,所以也是使我非常感动的一些青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马克斯的话。中国的情况和其他国家还有许多的不同,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我们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这就导致相当多的城里人家,都有着农村的亲戚,老乡。

    

到了80年代以后,我们有了打工潮,这些打工者既是城市的新的劳动者,同时他们家园也有亲人在牵挂着他们。一直到90年代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农村人口还占到一半多,即使在今天,有些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可能依然还生活在农村。除了这种城乡之间的关系,造成一种特定的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之和的比例,一个人在上学之后,他认识了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同学、老师,毕业之后,他要有同事的关系,然后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接触出租车司机,接触快递小哥,我们生病,我们会接触医生或者护士,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可能还会走进法院接触法官们,检察官们。从这样的一个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以完全独立于社会的那种存在来生存着


所以在小说《我和我的命》中,我所写的主人公,神仙顶那里有她的亲生父母,有她的两个亲姐姐,还有亲姐姐们的孩子,虽然已经20多年没有来往,但是这种亲情是不能一剪刀剪断的。她同时还有着养父,养母,还有新认识的朋友,因此她个人身上,就是那种社会关系之和的特征就更分明一些。所以我在写这个人物的时候,也是考虑到了这样一种特点,我觉得会使小说的格局的半径稍微大一些。

 

我们的社会要肯定普通人的价值


许多青年都希望自己做出成绩,成就。我个人觉得,一个青年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成绩,这是相对较容易的一件事,只要努力工作,任何岗位你都可以做出成绩来。但一个人要做出成就,这就相对地难一些。

    

但我还想反问一句,当我们说青年们有谁不希望自己有成绩,有成就的时候?这句话的后边是否包含着对于金钱地位和财富的一种向往,是否,或者再进一步说,是否和这三点也有着关系?我们用什么来判断?是因为他挣的钱多,很多了?住上大房子了?开上好车了?跟这些有关没有?

    

那亲爱的同志,青年谁不希望自己做出成绩,做出成就呢?这些又和我们在行业中的地位,和我们所获得的工资报酬,和我们所能过上的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假如仅仅是有着联系的话,我觉得这是我完全能够理解的,这完全符合人性,也符合人之常情。但如果,是放在首位的,变成唯一标准,那就是我不能苟同的了。就我们不能说,什么叫成就?什么叫不平凡?那一定等于或约等于他挣了比别人更多的钱,他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他成了亿万富翁,我觉得好像手机上经常有那样的节目呈现出来,说谁谁谁,这谁谁谁,指的是不平凡的人物,看他家的豪宅,一再地向人们呈现。我们说不平凡和成功,如果只能和这一点划上等号的话,我觉得肯定是这个国家,或者这个时代的价值观的一种扭曲。因为,我们人类的社会所要维持的一种恒定的价值观,其中一条,一定是要锲而不舍地,真诚地,有说服力地来肯定普通人、平凡者的社会存在作用。

    

谈到这一点,我个人也确实有一种感觉,就是一个时期以内,我们的文化的形态存在着我大不以为然的现象,我们的文化中产生一种对于金钱财富、地位的一种过分的泡沫般的,巨大泡沫般的追捧。而这实际上是对平凡的,普通的人们的存在价值的一种文化危害,和杀伤。


所以,我们的文化要重新确立起这点,甚至包括在宣传方面,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实际的想法也是,我要通过这本书确立普通者的作用,普通者的尊严,普通者可敬的那一面,至于我是不是可信地做到了这种叙事,那这个只能接受读者的检验。

    

亲爱的同志,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新近认识的一个女孩是90后,是在动车上认识的,湖北的女孩。理工女。她一说她是理工学校的,我已经就刮目相看。但是,她家里有诸多的亲人,都有家族遗传的病,那种病,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几乎就会使人无论走到任何地方都牵肠挂肚。她家里有三个。就这样的一个女孩。她的工作又是非常普通的铁路上的工作,在一个时期内,90后,参加工作也不会有多少年,除了全国的五一劳动奖章没得,其它的一切劳动荣誉,她都得到了,包括行业中的火车头奖,她的工资不会因为这一点有明显的提高,她还是她,她不会因而就开上豪车,住上别墅,但是,她不可敬吗?她平凡,但是她是不是在她平凡的岗位上也做得那么优秀。至少我这个70岁的老头,在这样的女孩面前,是绝对的心中油然产生一种敬意,觉得好了不起。


不管哪一代人,我个人觉得,追求体现着一种自信,放弃也同样体现着一种自信。不懂得识时而放弃的人,其实是没有活明白的人。你不可能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占为己有。你只能够获得其中的某一种而已。像我已经获得了文学给我的一种回报,因此,要知足。

    

文化给我们的一种好处就在于可以适时地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思考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但要经常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还要经常问自己,什么才是够,多多才是够,我觉得把这些都和自己对话清楚了之后,可能人生会相对变得压力减轻一些。亲爱的同志,刚才我们谈到平凡的时候,我们只谈到了文化现象。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最大程度地缩小财富拥有和收入的剪刀差。如果这个差距拉得越来越大,那是无论如何,是连上帝本人都不能够说服平凡的人和普通的人们生活得愉快起来的。所以,未来的中国,可能在这些方面要做许多事情。至少我的愿望,希望在80后,90后,和00后中,以后会出现更多的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时代进步的这个矗立下达到中产生活程度的,那样的一个远景。我也相信这个远景在未来的30年内,可能会逐步地实现。


推荐阅读
点击下图即为购书页面

梁晓声 / 著


梁晓声获茅奖之后首部新长篇《我和我的命》
书写平民的人间正道
关注女性成长,为社会提供善好空间
亲情、友情、爱情,支撑我们,也牵绊我们……

“我不信世上会有君子国,这使我活得不矫情;我不信‘他人皆地狱’,这使我活得不狡猾。”
你信命吗?原生家庭是“命”吗?血缘亲情是“命”吗?你相信奋斗能够改变命运吗?个人奋斗是为了成功,还是为了每天都过得充实?大千世界,我们该怎么安放自己,才叫和解?如果注定平凡,我们该怎么办?
“我”被父母遗弃,从大学退学,在深圳摸爬滚打;“我”被亲人逼得出离愤怒,却不能卸下责任;“我”找到了爱情,收获了友情,命运却要“我”交出生命……
著名作家梁晓声以他擅长的现实主义笔法,通过两个年轻人的奋斗故事,讲述人与命的深度纠葛,呈现不幸和幸福的多维辩证,思考人何以为家,何以为人。普通人的命运轨迹折射着大时代的变迁,记录着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也预示着我们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并收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典作品文库;《雪城》收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典藏。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扫上方二维码
即为《我和我的命》电子书页面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一刻talks”App观看完整视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对话梁晓声:普通人要怎么度过自己平凡的一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